意大利威尼斯鳳凰歌劇院的《蝴蝶夫人》從6月4日開始連演四場,但因為6月4日是王羽佳的鋼琴獨奏音樂會、6月5日是科瓦塞維奇的鋼琴獨奏音樂會、6月6日是莎拉張與中國愛樂的音樂會,所以很早就買好了6月7日最後一場《蝴蝶夫人》。本來作為馬勒迷的我還覬覦6月7日晚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李心草指揮國交的馬勒第一,但在大劇院的歌劇院池座7排近距離地觀看了普契尼創作的故事之後,我流淚了,而內子從第二幕開始就唏噓不已,馬勒第一的現場近年在北京業已泛濫,它不具有《蝴蝶夫人》式催人淚下的力量。
這是一場精彩的演出,精彩的亮點都聚焦在了蝴蝶夫人身上。細心的樂迷看出大劇院字幕上打出當晚女高音的名字並不是節目冊上印著的迪卡(Okasana Dyka)而是弗朗西斯卡·斯凱尼(Francesca Scaini)。如果不是看到他如此細心的觀察,我也以為是奧卡薩那·迪卡(Okasana Dyka)唱的,雖然看昨晚舞台上弗朗西斯卡·斯凱尼與節目冊上的迪卡的相貌似有不同,但因為化了濃妝,也分不太清。弗朗西斯卡·斯凱尼絕對是一位值得關注的女高音,她把思念之苦、母愛之情、固執之誌和女性之魅都唱得恰到好處,她是昨天催人淚下的最大源泉,我想如果普契尼看了昨晚的演出,也一定會流淚。
“如果他不來時,我隻能繼續賣唱或者去死”、“那一種職業使你人格落地,如果如此我寧可把生命獻給死神”、“媽媽將抱你去乞討,為得到人們的同情把顫抖的手伸出去……”一個日本女子實現了從蝴蝶姑娘變成蝴蝶夫人的質變性的跨越,斯凱尼用她通透的嗓音把這些歡喜與悲戚的歌詞唱得涇渭分明。全場最精彩之處就是她堅守的忠貞和無望的哀怨,她能把苦楚的感覺唱到你的心裏,與對於負心的怨恨相比,同情與憐憫才是昨晚最讓人感動的。而從整個演出的效果來看,場麵的戲劇性顯然遜色於心靈的戲劇性,斯凱尼是一位可以讓你的悲劇神經興奮起來的歌唱家,她那些我聽不懂的發音通過字幕反映出來的情感讓我相當驚奇,她的表情和動作也都有日本女人的韻致,雖然個子比那個年代的日本女人高了些,也高過了飾演她美國丈夫平克爾頓的保加利亞男高音卡門·查納烏(Kamen Chanev),但她的身材適中,麵龐也可以稱之為美女級的,可惜直到昨天晚上為止,我對她卻是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