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幸福是自己的傑作

2 到底是誰的需要

字體:16+-

● 人的很多行為,經常不是被我們意識中所認同的“道理”所控製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潛意識中的能量支配左右著;

● 真愛行為不是自然產物,而是自我培育的結果。

很多時候,父母親的給予,並不是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而是他們自身的心理需要。小龍的父親,借著打兒子,發泄了自己的負麵情緒;菲律賓第二代移民為自己的孩子提供優厚的生活條件,以補償自己小時候的缺失感與未被滿足的渴望。

“不對,我根本沒有那樣想!”小龍的父親委屈地向我提出抗議。

的確,小龍的父親從來沒有在腦子裏想過:“我要拿兒子出出氣。”因為他知道那是不對的,是不講道理的表現。但是,人的很多行為,經常不是被我們意識中所認同的“道理”所控製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潛意識中的能量支配左右著。潛意識(subconscious)也稱下意識、無意識,是心理學中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

人的潛意識動機

湯姆今年11歲,已經上五年級了。因為他們家距離學校的路程超過了3英裏,每天都有一輛黃色的學校巴士在他家的門口停下來,接周圍的小朋友去上學,下午再送他們回家。湯姆從小就盼著自己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樣,背著小書包,跑上那輛明亮的大巴士。可是不知為什麽,媽媽堅持每天要送他去學校。

“媽媽,我也想坐校車上學。”有一天,湯姆終於忍不住了。

“為什麽?媽媽送你不好嗎?這樣更安全。”媽媽驚訝之餘,有點焦慮。

“隔壁的戴安娜剛上學前班,才5歲,她都坐校車啦!”

“要想坐校車,6點鍾就得起床,你能起得來嗎?早飯來得及吃嗎?你……”媽媽開始不停地叨嘮,弄得湯姆很沮喪,以後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同學們都笑話他是長不大的“媽媽的寶貝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