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許多石頭,把石頭打磨成器具,便是石器了。這雖然是重要的發明,但把黏土做成適用的形狀,然後再用高溫的火來燒製,以成陶器,卻是更重要的發明。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祖先們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現了用火可以把黏土燒製成堅硬、光滑、不漏水的器皿。有人猜測,史前人首先是把黏土製成土器皿來用,後來偶然發生了大火,人們四散而逃。等大火熄滅後,人們回到原處,結果發現未能帶走的土器皿變成了堅硬的、不漏水的器皿,於是人了解了火對黏土的作用,學會了燒製陶器。這種猜測有些想當然。由土到陶的轉變,是我們祖先們智慧的閃耀。有學者認為,岩畫是遊牧生活的作品,陶器則是農耕生活的標誌。有了陶器,便有了此後的陶塑、磚瓦,再後來有了至今還被廣泛使用的瓷器。
1975年,在中國西安東郊的半坡村,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備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遺址,這裏生活著公元前7000年的人類。他們傍河而居,建立村寨,以打魚、種植水稻為生,可能兼有狩獵,顯出豐衣足食的、休養生息的最初定居的麵貌。其中發掘出的大量物品主要是陶器,有罐、缽、盆、甕、壺等,它們的造型非常質樸、簡潔,也非常可愛,透出人類在早期的稚氣和充滿淳樸的活力。這些陶器有一種裝飾性的紅色作為底色,就像我們在廟宇的牆上看到的那種顏色,它至今還顯得鮮豔、明朗,令人陶醉。更令人難忘的是這些紅色陶器並不是隻有顏色,它上麵還有許多精美的圖案,或在陶器外腰,或在內壁,或在內底,或在肩部,或口邊(圖1-2、圖1-3)。
這些精美的彩陶,在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唯一非黃河流域的類似發現,是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它們都屬於仰韶文化的不同類型。河姆渡陶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就是黑陶。這種黑陶是在陶土裏加炭做成器皿,燒製而成(圖1-4、圖1-5)。大家可以看到刻畫在陶缽外壁的一隻豬。輪廓線具有岩畫的遺韻,但豬身體上的毛狀渦旋是用圓圈、樹葉狀圖案畫出來的,頗具裝飾性,與現代的兒童畫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