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力量轉移進程更加曲折。危機前,力量重心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市場的轉移趨勢不斷強化,對以G7為核心、發展中國家為外圍的原有格局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從長期來看,經濟重心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趨勢未變,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趨勢未變。據IMF預測,2016—2021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將放緩,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高於發達國家。但近期和中期,一些複雜因素幹擾了這一轉移進程。後危機時代,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勢頭受挫,全球增長勢頭向發達經濟體回歸,力量格局變動趨勢複雜化。
(一)中、美全球增長雙引擎格局形成
美國經濟複蘇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穩中下降趨勢。在多個金磚國家出現衰退情況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上升,貢獻率增大,中、美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雙引擎”。2014年中國GDP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GDP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家。根據IMF數據,按PPP現價,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已達29.1%,遠遠超過美國的13.1%。與此同時,歐盟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下降,債務危機餘波未除,希臘仍在危機中難以自拔,近期又增加了難民危機和英國退歐危機。一係列事件對歐盟的治理結構形成重大衝擊,這些問題很可能阻礙歐盟作為經濟格局中重要一極發揮應有的作用。亞太地區格局變化進一步深化,中國無疑成為地區發展主要動力,日本仍然未擺脫經濟困境,已降為地區性經濟力量。
(二)全球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2012年之前,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在世界貿易中居於核心國地位。2000年美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占比為15.48%,超過第二大貿易國德國的占比7.96%與第三大貿易國日本的占比6.51%之和;美國也一直是全球最多國家或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2000年有47個國家以美國為最大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