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形勢向暗,有分析認為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增速放緩的長周期,可能持續下滑,甚至陷入停滯。
(一)全球經濟複蘇緩慢,下行壓力大,增長可能陷入長期低迷
2014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整體放緩趨勢未變。2015年4月,IMF總裁拉加德表示油價走低和美國經濟恢複增長助推了全球經濟複蘇,但全球經濟仍保持“不溫不火和發展不平衡”的狀態。IMF於2015年10月,2016年1月、4月、7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連續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期。2016年10月,IMF將全年經濟增速預測維持在7月預測的3.1%。警告增長失速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停滯。潛在增長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據IMF統計,2003—2008年,全球平均潛在增長率接近4.5%,2010—2013年降至3%~3.5%,而2014—2018年可能會更低。
(二)從擔心通脹走向擔心通縮,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期
自20世紀70年代全球化起步,同時也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經濟和貿易增長擺脫貨幣供應束縛以來,各國政府和央行的核心任務是防止通脹。2012年以來,形勢發生逆轉:貿易增速下降明顯,大宗商品價格疲軟,石油價格下滑,全球麵臨通縮。2014年,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大幅下挫引發市場恐慌。2015年以來,全球物價下跌擔憂再度顯現,湯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數觸及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多個國家央行實施負利率政策,意味著實際投資收益率為負。各國刺激政策失效,對全麵通縮的擔憂取代了對通脹的擔憂。
(三)金融市場動**加劇
全球資產市場流動加劇,宏觀審慎監管方法還在探索,下一波金融危機的隱患仍然存在。自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以來,美元匯率進入上升通道,美元資產收益率隨之上升,引發國際債市、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調整和波動,特別是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這使得受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重創的資源出口經濟體雪上加霜,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可能誘發債務過高經濟體的償債危機,進而加大國際金融市場的動**。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大,中國GDP增速放緩、國內股市動**、進出口結構變化產生溢出效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