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文藝複興與人文主義
文藝複興是14—16世紀歐洲爆發的一場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一運動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在中古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商業、手工業的興盛,歐洲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產生資本主義因素。意大利由於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在14世紀時,一些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的沿海城市,如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地,資本主義萌芽先後破土而出。隨著資產者階層勢力的壯大,這些地區先後擺脫封建勢力的控製,成為享有一定獨立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15世紀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西方廣泛傳播,引起航海、印刷、軍事技術的劃時代變革,促成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使商品經濟所必需的國、內外市場空前擴大,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陸續在英、法、德、西班牙等國出現。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新興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麵在國內殘酷壓榨、剝削廣大手工業者和農民,在海外進行血腥的征服和掠奪;另一方麵由於受到封建勢力的束縛,它自身還未達到足以與封建政權相抗衡,並進而奪取政權的地步,因而不得不同農民、城市市民結成聯盟,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但出於其剝削階級的本質,又對農民、城市平民的起義和革命持恐懼態度,往往同封建勢力相妥協。資產階級主要采取宗教改革、文藝複興兩種方式進行反封建的思想鬥爭。
中世紀歐洲的天主教會不僅是封建製度的精神支柱,同時它本身也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地產,因此,“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麵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製度,就必須先摧毀它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1]。宗教改革運動由威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首先在德國發起,隨後影響到英、法等西歐國家。作為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第一次大決戰,宗教改革對歐洲的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與隨後出現的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封建教會勢力以沉重打擊。宗教改革後,西歐基督教分裂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教(或稱基督教)和代表封建階級利益的舊教(或稱天主教)兩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