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五節 納吉布·馬哈福茲及其《宮間街》三部曲

字體:16+-

馬哈福茲是埃及20 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作家。他將阿拉伯現實主義小說推上頂峰,並推動了阿拉伯小說現代化和民族化的進程,因而享有 “阿拉伯小說之父”的美譽。

一、生平與創作

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2006)出生於開羅老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所在街區有著濃重的宗教和傳統文化的氛圍。馬哈福茲自小聰慧好學,迷戀文學。中學時代喜歡塔哈·侯賽因、阿卡德的作品,曾改寫曼法魯特的小說,仿照塔哈·侯賽因的小說《日子》撰寫自傳體故事《歲月》,並嚐試短篇小說創作。1930年考入埃及大學哲學係,畢業後一度攻讀哲學碩士學位。1936年輟學就職於母校。1939年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供職,業餘從事文學創作。1971年退休後進入《金字塔報》編委會,成為專職作家。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寫作生涯中,他發表了56部小說,其中有30多部改編成電影。因其創作成就,他先後兩次獲國家獎和一級國家勳章,198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阿拉伯世界影響最大的作家,被稱為“阿拉伯小說的泰鬥”。

馬哈福茲的小說創作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浪漫主義的曆史小說創作階段。馬哈福茲以曆史小說創作步入文壇,最初發表了3部曆史小說——《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碧斯》(1943)、《底比斯之戰》(1944)。這些小說以浪漫的幻想書寫古埃及法老時期的故事,借用曆史題材,對當時英國殖民主義和土耳其王室這些外來侵略者及其統治進行抨擊,同時也以回顧埃及古老輝煌文化的方式加強當時埃及人民的民族自我感,表達追求自由、獨立、幸福的理想。

第二階段:現實主義的社會小說創作階段。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馬哈福茲轉向現實題材,創作出版了一係列揭露社會黑暗、呼籲社會變革的現實主義小說:《新開羅》(1945)、《漢·哈利利市場》(1946)、《米達格胡同》(1047)、《始末記》(1949)和著名的“開羅三部曲”——《宮間街》(1956)、《思宮街》(1957)、《甘露街》(1957)。這些作品聚焦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開羅中產階級生活,往往以一個街區、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物的悲慘遭遇來展示一代人的社會悲劇,從不同側麵表現了馬哈福茲對動**中人的命運與生存處境的關注,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馬哈福茲根據自己對這一時期生活的觀察,描寫了惡勢力猖狂、道德淪喪、弱肉強食的種種現象,表現了對埃及社會前途的深刻關注和對祖國命運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