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一生創作頗豐,各類體裁,均有佳作。他將歐美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融入日本民族的審美傳統,開創了一個川端特有的藝術世界。他的代表作《雪國》標誌著東西方的完美結合,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中肯定川端“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梁上做出了貢獻。”
一、生平與創作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於日本大阪市的大戶人家。但川端世家早已開始衰落,沒落世家的陰影給年幼的川端帶來一絲人生的悲涼,讓他體悟到生活的蒼白。川端少年時代親人相繼去世,兩歲時,父親患肺結核病故,一年後母親去世。7歲那年,疼愛他的祖母離他而去。3年後,姐姐病逝。川端與風燭殘年、雙目失明的祖父過著慘淡的生活。16歲時,相依為命的祖父也與世長辭,隻留下川端孤零零的一個人在世上。因此被人們戲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這種“孤兒的悲哀”深深滲入到他的創作中,促使他一生都思考著生與死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死亡與生命如影隨形,他常常在死的陰影下探索生的美,生命也因此顯得虛無縹緲。
川端從小愛好文學,自幼閱讀了日本優秀的古典名著《竹取物語》《源氏物語》《枕草子》以及井原西鶴、近鬆門左衛門的作品,日本傳統的審美情趣給他很大影響。1917年,他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專科學校英文專業,開始大量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泰戈爾等外國作家以及誌賀直哉、德田秋聲等日本近現代作家的作品。1920年,他升入東京帝國大學,更加積極地投身於文學事業,與幾位好友籌備出版了第六次《新思潮》雜誌,發表在第二期的《招魂節一景》(1921),受到老作家菊池寬的讚賞,川端的文學才能開始得到文壇認可。
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從事專業寫作。他與橫光利一等幾位好友創辦刊物《文藝時代》,宣傳和推動“新感覺”運動。在《新進作家的新傾向》(1925)一文中,川端闡明了“新感覺”文學的主張,強調以自我的感覺方式呈現作家所認識的世界,以主觀性的表現手法替代傳統敘事文學的客觀性。《感情裝飾》(1926)是他在這一運動中的代表作。雖然新感覺運動在日本文壇和川端創作生涯中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新感覺的表現手法一直潛存於川端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