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現代文學的傑出代表。他於自然主義文學風行之際提出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並訴諸創作實踐,開拓了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為日本近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生平與創作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於江戶(明治維新後易名東京)一個望族家庭,童年作為養子在別人家裏度過,直到讀東京大學預科時才恢複戶籍。他自幼深受漢學熏陶,曾“熟讀唐宋詩詞數千首”,讀高中時寫過紀行體漢詩文集《木屑錄》(1889)並有誌於“以文立身”。《木屑錄》以“漱石頑夫”署名,而後來用於創作的正式筆名“漱石”則出自漢籍《世說新語》中的“漱石枕流”之說。大學畢業後,他在熊本中學任職時曾參加正岡子規倡導的俳句革新運動。1900年,被選派作為日本首批官費留學生赴英國深造,攻讀英國文學,進行文學理論和東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研究成果後來編為《文學論》(1907)和《文學評論》(1909)兩部論著。其中,《文學評論》主要評介英國詩歌;《文學論》則從日本文學本位出發,運用堅實的學養積累對國學、漢籍和歐洲的名著在比較的視域內進行精當的研究。在英國期間,他在生活上陷於經濟拮據,又因無法適應英國人的“高傲”派頭而精神自閉,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終於在1902年年底結束留學踏上了歸途。1903年回國擔任教職,同時出任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和東京大學兩校教職擔任英語講師。教課之餘,他於1905年發表處女作《我是貓》,日本文壇為之轟動,夏目漱石一舉成為知名作家。處女作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緊接著他又連續發表《哥兒》《旅宿》等一係列作品,以後他創作日豐,作品思想及藝術水準亦不斷提高,先後推出前、後三部曲等多部力作,顯示出多方麵的藝術才能,走上了專業作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