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近代東方文學主要是指亞洲和非洲地區各國、各民族在19世紀後期具有啟蒙性質的文學和20世紀初期的文學。
一、近代東方社會文化概況
19世紀以後,多數東方國家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西方列強的入侵使許多國家喪失了獨立地位和民族自決權,造成了曆史的災難;同時,這種入侵又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和衝破了東方民族長期的封建禁錮,使不少國家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社會,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東方的近代曆史非常複雜,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農村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結構致使亞非封建社會解體較晚,東方各國的近代史不僅開始得晚,而且時間較短。東方生產方式是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牢固結合,既造成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又能具有以滿足生存為目的生產靈活性。因而對外在的掠奪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千百年來東方社會政治風雲變幻,內外統治者來而複去,但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村社結構從未深刻觸動。自由資本主義的廉價商品入侵卻給農業經濟基礎以摧毀性的打擊,促進東方城鄉商品經濟發展,破壞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牢固結合,陳舊落後的生產關係趨於解體;長期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築也出現裂縫,為東方國家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但西方殖民主義者不允許東方國家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千方百計扼殺東方民族資本主義的幼芽,促使東方民族經濟片麵、畸形發展,成為西方農業原料的附庸。除個別國家外,東方國家大都附屬於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係。
其次,殖民主義同各民族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勢力的矛盾構成了東方國家的基本社會矛盾,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鬥爭是近代東方曆史的主流。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東進,伴隨著對東方民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壓迫,東方民族作為回應,奮起反抗,開展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鬥爭。近代東方的民族解放鬥爭往往在宗教的旗幟下進行,“聖戰”成為民族自衛戰爭的主要形式,如波斯巴布教徒起義(1848—1852)、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中國太平天國革命(1850—1860)、卡迪爾領導的阿爾及利亞15年抗法戰爭(1832—1847)、狄奧多爾領導的埃塞俄比亞抗英戰爭(1867—1868)、奧馬爾領導的塞內加爾抗法戰爭(1857—1859)、 埃及阿拉比領導的抗英鬥爭(1879—1882)、 蘇丹的馬赫迪起義(1881—1885)、德屬東非人民起義(1889)、埃塞俄比亞抗意衛國戰爭(1895—1896)等。在這些戰爭或運動中,領導者或維護正統宗教,或創立新宗教,但都是以宗教為精神武器,號召組織民眾反抗異族入侵。20世紀初期的民族解放表現為“亞洲的覺醒”,包括印度第二次民族起義(1905—1908)、波斯資產階級革命(1905—1911)、越南抗法鬥爭(1905—1911)、朝鮮抗日遊擊戰爭(1905—1911)、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革命(1908—1909)、中國辛亥革命(1911)、印尼反荷鬥爭(1912—1913)等。組織領導運動的是一批資產階級先覺者,他們把反帝愛國鬥爭與新的社會製度探求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