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中古時期一部著名的民間神話故事集。故事成文前,早已在民間口耳相傳,廣為流播,高爾基譽之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一、《一千零一夜》的形成
《一千零一夜》成書過程複雜而漫長。故事雛形在阿拉伯國家的流傳始於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書名“一千零一夜”正式出現於約12世紀,而最後定型成書則在16世紀上半葉。它的故事最早來源是一部名叫《赫紮爾·艾夫薩那》(即《一千個故事》)的波斯故事集。這部故事集除了波斯故事外,還有源自印度的故事與傳說。《一千零一夜》的第二個來源是以中世紀的商貿中心巴格達為背景的阿拉伯故事,講述的主要是富足強盛的阿巴斯王朝哈倫·拉希德(786—809)和麥蒙(813—833)兩位哈裏發統治時期的故事。故事的第三個來源是埃及麥馬立克王朝(1250—1517)流傳的故事。這三種來源的故事,經過曆代阿拉伯說書藝人及文人學士反複加工與再創作,以阿拉伯語最終定型,充溢著阿拉伯帝國時代的濃鬱風情,成為阿拉伯民間文學的著名代表。
《一千零一夜》的書名源自全書開頭的第一個故事《國王山魯亞爾及其兄弟的故事》。相傳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因王後與人私通,憤怒之下將其殺死,並從此對女人懷有仇視與報複心理。他每夜娶一位美少女,第二天早晨便將其處死。整座京城籠罩在血腥的恐怖中,美麗聰慧的宰相之女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姐妹,自願嫁給國王。她每夜講故事吸引國王,共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國王感悟,放棄了殺戮。這個故事既是書名的由來,又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全書的故事連接起來。山魯佐德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並非講了一千零一個故事,因為她每夜可以講若幹個小故事,同時一個大故事也可以涵括若幹夜。全書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大故事共有13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