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二節 《舊約》

字體:16+-

希伯來民族是個飽嚐苦難的民族,又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要是沒有這個民族,人類會是另一番景象。《舊約》作為希伯來民族文學的總集,藝術地再現了希伯來人的曆史、理性和情感的探索發展曆程。

一、希伯來民族文化與《聖經》

希伯來民族的祖先是閃米特族的一支,最早遊牧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地帶。公元前30世紀,他們第一次向北移民,定居美索不達米亞,融合了古巴比倫文化。公元前20世紀初,他們又沿幼發拉底河北上,逐水草遊牧至哈蘭,後向西經敘利亞而南移,進入迦南(即今巴勒斯坦地區)。迦南土著稱他們為“希伯來人”(河那邊的人)。公元前17世紀,希伯來人因饑荒而流徙埃及,受到埃及法老的壓迫和歧視。公元前13世紀中葉由堅毅睿智的族長摩西率領逃出埃及,曆經艱難返回迦南,經200餘年的奮鬥,逐漸定居迦南。期間在具有軍事和組織才能的民族部落英雄(即“士師”)領導下,與來自地中海的非利士人等展開爭奪迦南的爭戰。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為了聯合抗敵,始建立民族統一國家,各部落推選掃羅為首任國王(公元前1028—前1013),後經大衛和所羅門父子80年的治理,王國迅速發展,達於鼎盛。之後分裂成北朝以色列(公元前933—前722)和南朝猶太(公元前933—前586)。兩朝敵對矛盾,外強乘虛而入。公元前722年亞述滅以色列,擄去國王臣民近3萬人;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滅猶太,擄去的“巴比倫之囚”達5萬多人,獨立自主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徹底淪亡。公元前538年,波斯打敗新巴比倫,成為西亞霸主,希伯來人得以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與聖殿。此後依然命運多舛,曾先後淪為馬其頓和羅馬的行省,聖殿和城牆屢遭毀損,民族文化受到排斥。期間不少有識之士不願忍受異族壓迫,率眾起義,也曾一度建立神權政體“馬卡比”王朝,但都遭到殘酷鎮壓。尤其是公元135年羅馬徹底鎮壓希伯來人的武裝起義,掃**猶太全境,古代希伯來民族的曆史全部結束,遺民及其後裔流落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