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後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後現代主義在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難以解說的概念。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把它視作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出現的一種影響深廣、具有多元價值取向的文化思潮,其影響波及文學、建築、哲學、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麵。後現代主義文學則是對這一時期西方出現的一批文學流派的總稱。它主要包括存在主義文學、垮掉派詩歌、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小說、魔幻現實主義和元小說等文學派別。
美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詹明信在談到後現代主義時,曾把資本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與資本主義文化的三種形態相對應,認為馬克思所分析的古典資本主義或市場資本主義對應於現實主義,列寧分析的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對應於現代主義,而當代的“晚期資本主義”則對應的是後現代主義。詹明信所說的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又被人們稱作後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文學即西方後工業社會的產物。
後工業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知識經濟型社會和消費型社會,同時也是一切都可以被文化包裝、複製的社會。在這一社會裏,高科技特別是電子信息通訊技術高速發展,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思維及行為方式產生極大影響。現代科技的發明、進步改變了文藝存在和傳播的方式,使視覺藝術或多媒體藝術大行其道,並給文學的表現技巧和方式帶來新的變化;這種集種種現代聲、色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於一體的新的媒體形式,極大滿足了人們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休閑消費的需求,從而使文學藝術越來越趨於平麵化、快餐化。以無線通信、光纜通信、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普及,把全球變成一個“地球村”,使人們在空間上的“距離感”消失;利用現代電子技術,以及互聯網這一特殊媒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作家、藝術家,藝術的神聖與神秘感不複存在,普通百姓與文學家、藝術家的分野被打破;現代複製傳播技術的發展,藝術品被大批地工廠化地複製,湧入人們生活,使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趨於模糊。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也相應帶來許多問題,如環境汙染、自然生態與能源危機等等,使人類的生存陷入新的困境;生活在這一社會中的人們,受外部物質力量的擠壓、現代科技的控製,以及各種信息的“轟炸”和包圍,失去自由、自主的空間,使人的主體性消失、零散化。福柯認為:人類個體甚至整個人類都被各種力量所分解、所置換、所異化,失去了人的最初意義,因此而發出“人類死了”的痛呼。馬爾羅也指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是否已經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是否已經死了?’”後工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精神文化狀態、思想觀念的變化,不僅給後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新的表現內涵,同時也為它增添了許多全新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從而使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態狀貌出現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