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是愛爾蘭著名的意識流小說經典作家和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
一、生平與創作
喬伊斯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普通公務員家庭。小學就讀於耶穌學校,對教會學校刻板的教育十分反感,從小就表現出對天主教宗教信仰的叛逆,以及對都柏林庸俗無聊社會的厭惡。1898年進柏林大學,專修哲學和語言,期間愛好文學,尤其鍾情於易卜生戲劇,撰寫過相關的劇評。1902年畢業後在一家私立學校教書,開始文學創作。1904年因對愛爾蘭甘為英國附庸不滿,宣布“自願流放”,先後移居蘇黎世、羅馬等地,並在歐洲各國周遊。1920年定居巴黎,以教授英語為生。喬伊斯生活在貧困之中,身體長期不佳,尤以眼疾為重,後雙目失明。1941年1月13日病逝。
1914年喬伊斯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由15個短篇小說結集而成。全書以“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會生活”四個階段順序構築故事,描寫都柏林下層市民平庸瑣屑的生活內容。小說中人們精神麻木,無所事事,社會心態消沉,整個都柏林處於精神癱瘓的狀態之中。作品具有集現實、自然和象征為一體的藝術特征。
半自傳體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是喬伊斯第一部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小說。主人公斯蒂芬·德達魯斯從小在天主教主辦的學校中接受嚴格的宗教教育,隨著知識和閱曆的增長,與教會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拋棄了宗教而投身藝術。主人公在對庸俗市儈的愛爾蘭社會徹底失望之後,宣稱自願流放,離開愛爾蘭去往歐洲各國漂泊。小說在對現實生活的敘述中,大量地運用了意識流表現手法,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心理意識,顯示人物與宗教和社會的矛盾衝突。小說中喬伊斯提出作家應該隱匿自己,作品應該是人物“自我表現”的產物。小說是喬伊斯創作從傳統手法向意識流轉變的標誌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