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十節 馬克·吐溫及其《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

字體:16+-

馬克·吐溫(1835-1910),是美國偉大的作家和演說家,也是著名的幽默諷刺大師。其創作代表了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一、生平與創作

馬克·吐溫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他出生在密蘇裏州佛羅裏達鄉村的一個律師家庭。4歲時即隨全家來到離密西西比河不遠的漢尼拔,《湯姆·索亞曆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的背景就設置在這裏。無論是“沐浴在夏日清晨陽光下安寧的小鎮”,還是它周圍奇異的岩洞、神秘的小島、清麗的河水以及他每年都要呆上“兩三個月”的伯父家的寬闊農莊,都深深鐫刻在馬克·吐溫的記憶之中。馬克·吐溫不滿12歲時,父親去世,這使他過早地開始了艱辛的謀生之旅。先是在漢尼拔的一家印刷所當學徒,16歲時在他哥哥創辦的《漢尼拔雜誌》當排字工,18歲到紐約、費城、聖路易和辛辛那提等地當過印刷工,21歲時在密西西比河上當了領港員,南北戰爭中曾有過短暫的一段從軍參戰的經曆,隨後又去西部加入到內華達州淘金者的行列,後來離開礦區又到弗吉尼亞的一家報館當上了記者……這些獨特的生活經曆成為鍛造他獨立自強性格的熔爐,成為他最為寶貴的人生財富。他的不安現狀、勇於探索的熱情與其作品中寬廣的視野、詩的質地所散發出來的西部所特有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河流的氣息密不可分,那裏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經過作家的藝術加工,成就了他粗獷奔放、幽默詼諧的藝術氣質。他的種種人生“曆險”促成了他文學創作上一部接一部的“曆險記”。

19世紀60年代前後是馬克·吐溫創作的初期,主要成就是幽默故事、通訊報道和短篇小說創作。早在印刷所當學徒時馬克·吐溫就開始練筆,17歲時的作品《拓殖者大吃一驚的花花公子》(1852)的幽默特色引起關注。當時美國文壇盛行幽默文學,與一些作家“為幽默而幽默”不同的是,馬克·吐溫是通過幽默的形式表現嚴肅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使讀者能夠從中受到教育。這是馬克·吐溫逐漸由輕鬆的幽默轉向深刻的諷刺,最終成為幽默諷刺大師的一個堅實基礎。《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記錄了馬克·吐溫在1867年以新聞記者身份隨一批遊客乘船前往歐洲旅行的見聞。它以遊記、書信等形式,一方麵嘲笑歐洲的封建殘餘與宗教愚昧,另一方麵也對美國遊客的庸俗無知給予譏諷。《競選州長》(1870)是作家早期最優秀的作品。小說以幽默、誇張的手法和第一人稱口吻敘述“我”代表獨立黨候選人參加紐約州長競選時的一段荒唐經曆。 “我”由原本誠實、正派的人變成了聲名狼藉的“偽證犯”、“小偷”、“舞弊分子”、“盜屍犯”、“訛詐犯”,不得不退出競選。小說通過這一選舉的“鬧劇”,嘲諷了美國資本主義製度下“民主選舉”的虛偽本質,批判了資產階級政客惡意操縱輿論工具的卑鄙行徑。《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以書信體小說的形式,敘述了華工艾頌喜遠涉重洋到美國尋找“天堂”,卻受盡淩辱、美夢破滅的故事,揭露美國資本主義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