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九節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字體:16+-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民族戲劇的開拓者,歐洲戲劇大師,以其卓越的戲劇探索和劃時代的貢獻,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

一、生平與創作

易卜生出生於挪威濱海小城斯基恩的一個富商家庭。他的父親是個木材商人,因生意上的挫敗,在易卜生8歲時破產。家境的艱難導致易卜生15歲便離家到格利姆斯達城藥店做學徒,一待就是7年。這是易卜生性格和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方麵,他置身於底層,與普通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麵,他利用閑暇寫詩、作畫和讀書,尤其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在莎士比亞、歌德、拜倫、雨果等作家的經典之作中感悟人生。可以說,廣闊而嚴峻的自然環境,離開親人自食其力的生活,鍛造了他獨立自主、崇尚思考、堅忍不拔的品性,也養成了他酷愛文學的誌趣,為他踏上文學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易卜生的創作和思想的發展,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1848 年如火如荼的歐洲革命和挪威國內蓬勃開展的民族獨立運動,強化了他的民族意識,喚醒了他的自由之夢。1850年,易卜生到首都克裏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高考。落選之後,他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投身於挪威社會主義者領導的工人運動,時常參加聚會,發表慷慨演說,並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把對社會的思考注入筆端。還以《覺醒吧,斯堪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不久該組織機關遭到破壞。從此,易卜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之中,通過文學堅守著向往自由的信念。他發表的第一部劇本《凱蒂琳》(1850)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的曆史劇。此後的1851—1863年間,他先後受聘於卑爾根劇院和挪威劇院擔任編導,創作了一係列廣受挪威人民歡迎的劇作。1864—1891年他移居國外。在此期間創作的《布朗德》(1866)奠定了易卜生的國際聲譽,《社會支柱》(1877)更使他聲名遠播,而《玩偶之家》則使他躋身於世界偉大戲劇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