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七節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罪與罰》

字體:16+-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紀俄羅斯傑出的小說家,他既對現實做精細描繪,又深入人的深層意識,創立了後來被評論界稱作“複調結構”的小說樣式,對20世紀西方文學產生很大影響。

一、生平與創作

早期生活和創作(1821—1849):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他的父親是瑪利亞濟貧醫院的一個普通醫官,後來取得了貴族身份,並且購置了兩塊不大的田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就在濟貧醫院的宿舍裏度過,醫院的生活留給他的最深的印象是疾病和貧窮。田莊的生活使他得以對俄國的農民有所了解,而家庭所處的市民環境又使他真正接觸了19世紀俄國的平民生活。

1838—184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讀於彼得堡軍事工程學院,1843年畢業後進了工程局繪圖處,但僅工作了一年他就決定退伍專事文學創作。彼得堡的生活,使他了解了俄國社會的許多方麵。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本國的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他徜徉於同代人普希金、果戈理、萊蒙托夫以及別林斯基的作品之中,同時涉獵從莎士比亞到西歐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經典作家的作品,經過從本國到西歐、從古代到近代、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文學探索曆程,他決心要研究“人和生活”——這個需要用“一輩子”去解開的“謎”。

1844年他翻譯的巴爾紮克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出版。這是陀氏最初的文學嚐試。

1845年春,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小說以書信體形式表現了小公務員傑符什金悲慘的命運和人格意識,受到左翼批評界的讚揚,成為“自然派”的中堅力量。深受鼓舞的作家很快又寫出了《二重人格》。這兩部小說均於1846年發表。這兩部作品開啟了陀氏創作的基本方向:《窮人》開啟了作家關注“小人物”特別是“小人物”心理尊嚴的主題;《二重人格》則在繼續“小人物”主題的同時開啟了對變態人格的探討——對陀氏而言更重要的主題。這一方麵說明作者認識到“小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不都是明朗可愛的世界,另一方麵也說明作者在形式上日漸遠離“自然派”的創作規範,正在開辟一塊獨特的沃土。隨後,作家相繼創作了《女房東》《白夜》《涅朵奇卡·涅茲瓦諾娃》等富有幻想色調的作品。當時的讀者和批評界大多理解並讚賞《窮人》的傾向,而對變態人格和幻想色調進入文學卻多少有些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