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是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小說家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的文藝理論主張和多方麵的創作實踐,使他成為當時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生平與創作
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的貝尚鬆。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將軍,母親擁護波旁王朝,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對年輕的雨果影響很大,使雨果早年的政治立場和文藝觀點都具有保守的傾向。19世紀20年代中期,由於當局統治者愈加反動,加之法國自由主義思潮日趨高漲,雨果的政治態度有了轉變,他脫離了保王黨立場,站到了進步陣營中。1830年七月革命的風暴推翻了波旁王朝,雨果以歡迎的態度,在創作中對七月革命熱情讚頌,但七月革命後的現實,又使他感到失望,因而在政治上采取了與現實妥協的態度。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1845年,當局授予他“法蘭西世卿”的稱號。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之前,雨果一直在君主立憲製和共和政體之間搖擺。
1848年的二月革命,對雨果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已不再徘徊於君主製和共和製之間,而成了民主派的領袖。
1851年12月2日,拿破侖三世發動政變,雨果堅決站在共和派一邊,參加了反政變的鬥爭,失敗後,他被迫流亡國外,長達19年之久。但他沒有妥協,堅決反對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垮台,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他以激昂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到了巴黎人民反擊普魯士侵略者的戰爭中,表現出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法國人民為自己的偉大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送到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