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二節 拜倫及其《唐璜》

字體:16+-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人稱他是“詩國中的拿破侖”,別林斯基稱他是“高不可及的雄偉詩人”。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他的文學事業具有全歐洲和全世界的意義,並在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產生過巨大影響。

一、生平與創作

拜倫出生在倫敦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紈絝子弟,縱情聲色,不務正業,後來客死法國。母親因受不幸婚姻生活的刺激而常常遷怒於兒子。拜倫天生跛腳,時時受到別人的歧視和欺淩。孤寂寡歡的童年生活與受歧視的處境,養成了拜倫憂鬱、孤獨、倔強、反抗的性格,並極大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他10歲時繼承了伯父的爵位和領地,13歲進入哈羅中學學習,17歲進入劍橋大學。他自幼喜歡讀書,在大學期間又閱讀了大量曆史、哲學著作和啟蒙時期的文學作品,深受盧梭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大學畢業後,他在英國上議院獲得世襲議員的席位,同年6月,拜倫離開英國去南歐各國遊曆,1811年2月回國。

拜倫回國後,正值全國路德運動蓬勃發展,統治階級十分恐慌,對起義工人施以嚴罰,苛以重刑。拜倫訪問了工人區,了解到了工人的悲慘景況,於是在貴族院發表演說,並寫了一係列文章,憤怒斥責英國政府及其所製定的殘酷法律。由於拜倫對現實的不滿,以及他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反叛精神和自由思想,激怒了當局統治者,反動的英國社會人士特別是“桂冠詩人”騷塞之流,視拜倫為“惡魔派”的首領,掀起了反拜倫的浪潮,並對其大肆汙蔑誹謗。拜倫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含憤再度遠遊。他到了瑞士,後僑居意大利,並積極參加了意大利燒炭黨人的民族解放運動。運動失敗後,拜倫的目標轉向東方,於1823年7月航行到希臘,參加了希臘的民族解放鬥爭,並得到希臘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被推任為希臘軍統帥。1824年4月9日,拜倫在大風中騎馬出巡,因受風寒而病倒,19日與世長辭。希臘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