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浪漫主義是法國大革命至1830年前後在歐洲出現的資產階級文學思潮,同時它也是一場波及文學、藝術、哲學、政治、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麵的文藝思潮與思想文化運動。
浪漫主義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曆史上最猛烈、最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法國的封建專製製度,而且沉重打擊了整個歐洲的封建體係,推動了歐洲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開辟了資本主義在歐洲廣泛發展的新時代。法國革命取得成功、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之後,人們發現,當初啟蒙思想家、革命家給人們描繪的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性王國、人類永久和平幸福的理想社會藍圖並沒有實現。資本主義製度與生俱來的一些問題,如勞資矛盾、貧富差距、拜金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等暴露無遺;封建反動勢力和資產階級為了奪權不斷爆發戰爭,革命中的暴力和執政者的恐怖專製使人們對革命產生恐懼情緒;18世紀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在改變此前西歐國家落後的生產方式和封建專製的社會結構的同時,也帶來一係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人們對理性所引導的技術革命的後果大失所望。理性的神話徹底破滅,人們由此產生失望不滿情緒,回歸自然、在宗教中尋求解脫、緬懷過去或寄情未來,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浪漫主義文學就是這種社會文化心理在文學中的體現。
德國古典哲學、空想社會主義以及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潮為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誇大主觀精神的作用,強調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要求文藝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和偉大氣魄,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表現自我的傾向產生很大影響。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深刻揭露、批判,試圖消滅階級對立,建立和諧完美的理想社會的學說,也為浪漫主義文學批判現實社會黑暗、描繪理想社會提供了思想依據。以貢斯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思潮倡導個人自由,強調多樣化的現實世界中個性的發揮,獨立於國家、社會約束之外的絕對自由的思想也為浪漫主義所吸收借鑒。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正是在這些哲學、社會思潮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對於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意欲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社會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