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二節 歌德及其《浮士德》

字體:16+-

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民族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歐洲文學界最傑出的代表。海涅稱他是“世界的一麵鏡子”,恩格斯稱讚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人”。

一、生平與創作

1749年8月28日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誕生於德國中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皇家參議員、法學博士,曾遊曆過法國、意大利等國;母親是市長的女兒,喜歡詩歌和文學。這樣一個家庭對以後歌德登上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6歲時,歌德遵從父命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大三時因生病而休學,在家休養一年後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在這裏,歌德結識了赫爾德。赫爾德介紹歌德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莪相的詩,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歌德22歲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但他內心對文學藝術更感興趣,同時對自然科學也有研究,他還掌握了七八門外語。1772年5月,歌德奉父命到魏茨拉高等法院實習。在一次前往舞會的途中,他結識了當地法官亨利·布甫的長女夏綠蒂,對她一見鍾情。後來得知她已訂婚,隻得懷著深深的痛苦離去。這年10月,傳來了他在萊比錫大學的一位同學因失戀而自殺的消息。這兩件事成了寫作《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動因。

1774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轟動了整個德國,甚至歐洲,並在歐洲掀起了一股“維特”風潮。《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發表,也使歌德受到了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賞識。魏瑪是當時德國許多小封建城邦中的一個,人口不過10萬。第二年,在公爵的盛情邀請之下,歌德到魏瑪公國出任國務參議,不久,就被任命為首相。他在魏瑪公國一住就是50年,直到去世。在魏瑪公國的前10年,歌德力圖革除弊病,做了不少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大事,並且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在腐朽沒落的封建宮廷中,歌德倜儻不羈的性格受到壓抑,不得不時時忍讓妥協,終於產生精神危機。1786年,詩人不辭而別,隱姓埋名,到意大利遊曆,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學藝術的熏陶。1788年重返魏瑪,辭去宮廷公職,隻任魏瑪劇院監督,兼管礦業。從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學活動和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