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表現得像隻糾結的猴子
有些病人說:“很感謝你能告訴我需要改變我的悲觀消極的想法,但我控製不了自己。老被一些悲觀厭世的情緒困擾著,半夜自己被驚醒。我在入睡時,腦海裏一遍又一遍地想著那些問題,白天也被這些問題困擾著。有時,甚至在開車時腦海裏也不斷地想著這些問題,有時入神得竟開過了出口都懵然不知。”
佛教大師及作家馬修·李卡德(1946年生,出身法國上流家庭,於巴黎巴斯特學院畢業,在諾貝爾獎得主方斯華·賈克柏的指導下,於1972年獲得生物博士學位)將人類躁動的思想與被繩索捆綁著的猴子的思緒做了個對比。猴子越是掙紮,追求自由,它就越被緊緊地纏繞捆綁著,無法掙脫繩索的束縛。
也許你會同情這隻猴子,你越想掙脫思想的束縛,你就越會被它困擾著,活在它的陰影之下。你需要的是平複你躁動思想的技巧,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隻有這樣,你才能理智地做出決定,才能保證你跨越第三道跨欄障礙,使自己特有且僅有的一次生命活得有意義,而不會抱憾終生。
如果你想消除胡思亂想、杞人憂天的疑慮,就需要學習如何“在此時此刻好好活著”。這句話也許你之前已聽說過,可是明白它的真正含義嗎?我們中許多人應該對以下這種情形很熟悉,這正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試想你的伴侶在和你一起參加你的朋友發起的一次烤肉聚餐中,因為和你的朋友們相處不來,讓你在朋友麵前有失麵子。你在開車回家的一路上都咬牙切齒、備受挫折和倍感氣憤,禁不住在想:“他怎麽能那樣跟我說話。我該用更重的語氣駁回他。”在回家的路上,你越想越氣憤,衝過了四個紅綠燈,自己還不知道。一會兒過後,你坐下來與對方一起吃晚飯,吃飯時兩人沉默,一言不發。你吃得飛快,因為你一直在想:“他不該那樣跟我說話。我為什麽讓他就這樣離開了?下次叫我怎麽麵對我的朋友們?”你越來越想不通,坐在電視機前,卻無心看電視。因為與對方爭吵的場景一次又一次地在你眼前浮現,憤憤不平的思緒在你的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閃現,你陷入了極度煩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