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禮儀是社會曆史的產物,是人類脫離動物界並組成人類社會以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禮儀是人類對個人與他人之間關係的自覺認識和行為選擇的結果,它隻能存在於一定的社會交往關係中,並通過一定的社會交往關係表現出來。而動物,包括類人猿,隻能依靠自身的器官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東西維持生存,隻能作為個體消極地適應自然環境,卻不能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動,不可能自覺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相互之間更不可能存在這種社會關係。
曆史學的大量研究證明,禮儀這種文化現象最早產生於人與人的交往過程。在原始社會,同一氏族的成員在共同的采集、狩獵、飲食生活中所形成的習慣性語言、動作,是構成禮儀的最初萌芽。比如他們在遇到森林大火或猛獸侵襲而奔逃時,會通過相互呼喚來彼此關照。原始人類為了交際的需要,一方麵,開始注意和重視自己的儀容儀態,比如圍上遮羞“布”,穿上草裙,在服飾上加上裝飾、美化物品,並且還出現了文身、文麵,戴上了骨飾等;另一方麵,他們也開始注意並重視自己的禮貌、禮節,在集體狩獵時,狩獵者相互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即使一無所獲,也要講一番有關野味的趣聞,使同伴們不至於掃興而歸。
而在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員之間,為求得彼此的信任、諒解與協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承認、普遍采用的語言、表情、姿勢,可以看作禮儀的最初形態。人類的祖先以狩獵為生,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著各種危機,因而原始先民們個人格鬥不息、部落戰爭不斷。為了避免流血的格鬥和戰爭,人們“發明了”舉手禮、握手禮、脫帽禮、鞠躬禮等動態禮儀。舉手禮——向對方高舉一隻手,表明手裏沒有武器,以此證明自己並無惡意;握手禮——當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時,如果雙方都懷有善意,便伸出一隻手,手心朝前,以向對方表示手中沒有武器,走近後兩人相互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脫帽禮——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尊重,願意在對方麵前“丟盔卸甲”;鞠躬禮——為表示對對方的畏懼、惶恐以及自己的虛弱,於是以低頭俯身的姿態麵向對方。顯然,這些動態禮儀是人類最早的禮儀,並且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今天人們表示友好的常用禮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