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談到了語氣詞係統的演變規律,這裏再談談單個語氣詞的基本演變特征。
(一)語氣詞的演變受製於語氣詞係統
漢語史上每個階段都有一批新的語氣詞出現,這些新語氣詞的出現有其內在的語義和句法動因,如我們上節所說,一個詞,隻要具備適宜的語義和句法條件,都有可能演變為語氣詞。
新語氣詞的出現,從係統的角度看,又增加了新成員。這一新成員所表語氣義可能是已有語氣詞係統中所不具有的,那麽這一新成員的出現就豐富了原有的語氣詞係統,並很可能會在係統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而穩固下來。比如,戰國中後期指代詞“者”演變為表提頓的語氣詞,兼有話題標記的功能,這一語氣功能為當時語氣詞係統所無,因而得以固化,而後一直使用至近代漢語。又如上古、中古一直沒有專門表祈使的語氣詞,唐代“著”“好”等衍生出祈使語氣,豐富了當時的語氣詞係統,也存在了很長時間。(宋代以後有音變形變。)再如宋代的“些”衍生出催促、不耐煩語氣,也為當時的語氣詞係統所無,得以發展,雖然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不見,但是至今還廣泛地使用在方言中[7]。
如果這一新成員所表語氣在原有係統中已經有一個或多個語氣詞承擔,那麽這幾個語氣義相同或相近的語氣詞就存在一種競爭關係,經過一個時期的此消彼長,往往隻有一個繼續使用,其他則淪為邊緣成員並最終遭到淘汰,成為曆史的過客。比如“無(摩)”衍生之時,當時的疑問語氣詞係統有“乎”“耶”“與”等多個疑問語氣詞,但是在競爭中“無(摩)”很快占據了優勢並成為核心語氣詞,而“乎”“耶”“與”等逐漸消亡。再如“了”對“矣”地位的取代、“嗬”對“時”“後”地位的取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