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五、語氣詞衍生的原理、機製及製約因素

字體:16+-

紛繁複雜現象的背後往往蘊涵著共性。漢語語氣詞衍生的三條途徑中,語法化和詞匯化是主要的。音變衍生雖然也產生了很多新語氣詞,但主要表現為已有語氣詞的發展演變。因而我們下麵提出的衍生原理、機製及製約因素都是就語法化、詞匯化而言。

(一)基本原理、機製

漢語語氣詞的衍生非常複雜,似乎每類詞都有演變為語氣詞的可能性,且每個語氣詞的形成都有自己獨特的動因和軌跡。但是,任何詞、短語或跨層結構要演變為語氣詞,必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語義虛化,詞類地位下降,同時主觀性逐漸增強。語義虛化屬於語法化中最基本的降類原則,漢語學界很多學者常常用“虛化”一詞來稱呼語法化,因而語義虛化不言自明。至於主觀性的增強,也屬於語法化的基本特征。語氣詞詞匯義非常空靈,主要表達言語雙方的主觀情緒和態度,作用於話語層麵,屬於典型的語用標記。而其他詞在演變為語氣詞前,往往意義實在,更多表達的是詞匯義和語法義,因而在演變中必然經曆一個語義虛化同時主觀性(或交互主觀性)逐漸增強的過程。

2.從語義、句法功能為主過渡到以語用功能為主;在句法結構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很多時候可有可無。這和第一點相適應,因為主觀化就是一種語義——語用的演變,即詞匯的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於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念和態度,演變的結果必然就是從語義、句法功能為主過渡到以語用功能為主。比如“焉”,作指代詞時具有指明處所的功能,一旦演變為語氣詞,指代功能就喪失,而隻是在語用上提示言語的受眾。又如“在”,作動詞時表具體事物、情況的存在,但是作語氣詞時,純粹隻是在語用上提示對方。如:

(80)(道士羅公遠)又借太子所乘馬,太子怒,不與。遠曰:“已取得來,見於後園中放在。”(唐·張《朝野僉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