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四、音變衍生

字體:16+-

語義與語音總是相對應,這屬於無標記的對稱現象,而語法化經常伴隨著語音弱化。形態豐富的語言如英語、德語等附著詞、屈折詞綴的產生就正是語音弱化造成的,漢語中語法化引起的語音弱化也不乏其例。江藍生利用一些方言資料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說明,她說:“一個成分在結構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時,它就會不斷虛化,發展到極端就會變成一個零形式,從結構中消失。”[17]她同時指出語法化造成的語音弱化表現常是聲調弱化、元音央化和聲母脫落等。

遺憾的是漢語傳統記音手段存在不足,語氣詞即使語音弱化,外在表現還是一個個漢字,因而對語氣詞的語音弱化進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難。比如現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一般讀輕聲,古代、近代漢語中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一些語氣詞因語音弱化造成與原有語氣詞分離,產生了新的語氣詞。

(一)合音

合音是一種典型的語音變化(弱化),複合語氣詞在使用過程中,因為聲母或韻母的弱化、脫落,兩個音節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而融合。最早的合音語氣詞是先秦的“耳”,為“而已”的合音,表限製語氣。如:

(48)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49)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50)天子、諸侯所親者,唯長子、母弟耳。(《穀梁傳·襄公三十年》)

自先秦以來,“耳”與“而已”就在同時使用,甚至是同一文獻中。如:

(5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

(52)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但是,後來“而已”的語氣義並無變化,直到現代漢語中都是如此;而“耳”卻逐漸衍生出強調語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