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聻”的語氣義

字體:16+-

《祖堂集》中“聻”主要出現在特指問句(包括承前問)中,學界一致認為表疑問語氣,但是從其來源以及後身“呢”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來看,“聻”的語氣義還有探討之必要。

語氣詞“爾”是在陳述句中由指代詞“爾”演化而來,最初的語氣義是表提示(提醒),而非大多學者所認為的表限製。《公羊傳》中很多“爾”可以出現在特指問句中,但是“爾”卻沒有疑問功能,隻是表提示語氣的“爾”使用擴展到疑問句而已。在“何譏爾”這類特指問句中,“爾”並非如大家認為的那樣表疑問,句子的疑問域是疑問代詞“何”等,且往往都是設問句,“爾”仍表提示語氣:所以“V”,是有原因的;提請言語的受眾注意後文的原因。魏晉以來,特指問句中“爾”的指示語氣似乎有減弱的趨勢,這一方麵表現在它使用的語境有所擴展,比如《公羊傳》中隻能使用在“何V爾”這一格式中,到後來可以出現在“何故爾”這樣的句式中。這時的“何故爾”並非僅僅表設問,而多是真性問,也就是說句子的疑問程度有所加強。(有關語氣詞“爾”的論述可具體參看第二章)其次,有幾例“爾”似乎帶有明顯的疑問語氣。如:

(18)汝未皆得當還集諸功德,如慚備經七地中說。施多少可爾?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十誦律》卷三十八)

(19)劉道真年十六,在門前弄塵,垂鼻涕至胸。洛下年少乘車從門過,曰:“年少甚塠堌。”劉便隨車問:“為惡為善爾?”(《古小說鉤沉·裴子語林》)

上麵例(18)如果刪除“爾”,句子不夠順暢;例(19)句中沒有疑問詞,“爾”更是單獨表達疑問語氣。不過這一時期特指問句中的“爾”一般沒有疑問語氣。馮春田認為“爾”是受到疑問語氣的沾染才具有表疑問的資格,他說道:“由上述用法的‘爾’變來的‘呢’係字助詞,在本源上或者根本上說,是借助於所在句子裏的疑問詞而表示疑問;而疑問代詞都是詢問一定的事情,所以‘呢’係字助詞的基本功能就是用於特指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