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聻”的來源
《祖堂集》中共有8例“聻”(包括4例“你”、1例“尼”),其中5例出現在特指問句、3例出現在承前問句中。
特指問句如:
(1)問:“罕如何假?”師雲:“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師曰:“不申哂。”(卷八)
(2)師問:“雲岩作什摩?”對曰:“擔水。”師曰:“那個尼?”對曰:“在。”(卷四)
(3)仰山便去香岩處賀喜一切後便問:“前頭則有如是次第了也,然雖如此,不息眾疑。作摩生疑聻?將謂予造,師兄已是發明了也。別是氣道造,道將來!”(卷十九)
(4)師問:“什摩處你?”慶雲:“深領闍梨這一問。”(卷十)
(5)隻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時更何你?(卷十四)
承前問句如:
(6)雲:“此人意作摩生?”雲:“此人不落意。”雲:“不落意此人聻?”師雲:“高山頂上無可與道者啖啄。”(卷八)
(7)師問黃蘖:“笠子太小生。”黃蘖雲:“雖然小,三千大千世界總在裏許。” 師雲:“王老師你?”黃蘖無對。(卷十六)
(8)夾山曰:“隻今聻?”對雲:“非今。”(卷九)
“聻”“你”“尼”三者同詞異形,這點沒有問題;關於三者語音上的聯係,江藍生已經有詳細的說明,此處不贅[2]。另外,承前問句和特指問句中的“呢”功能相近,隻是承前問的疑問詞根據語境略去了,因而表現為隱含。比如現代漢語中的“呢”就經常有這一用法:甲:“明天誰去地壇買書?”乙:“XXX去。”甲:“你呢?”
曹廣順曾舉了“聻”的一個早期例證[3]:
(9)峰曰:“莫是當陽道麽?”士曰:“背後底聻?”(龐居士語錄,卷上,續藏經卷一二○)
此例“聻”語氣詞的用法當沒有問題,隻是該書版本和流傳情況不明,目前還難以確定為唐代作品。而除此之外,未見更早的“聻”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