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上的語氣詞各有其來源,但是從形容詞演變為語氣詞的卻隻有“好”,因而對“好”演變的途徑進行描寫分析、進而總結其機製和規律就頗為重要。
孫錫信認為語氣詞“好”源於形容詞“好”的虛化[2],於濤進一步認為“好”是在祈使句中虛化的[3]。以上是目前見到的少數幾位提到語氣詞“好”的,惜乎論述都太簡單,某些觀點也與我們觀察的結果不合。我們對唐代以來的“好”進行了考察,發現“好”的詞義還沒有虛化之前,一般不能出現於祈使句,這表明出現在祈使句中是“好”語義演變的結果而不是演變的動因。
(一)靜態的形容詞“好”
形容詞“好”[4]在先秦漢語中已經產生,最初主要修飾人、風景、事物類名詞,可以構成“好NP”和“NP(之)好”等格式。如:
(5)好色,人之所欲。(《孟子·萬章上》)
(6)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論語·子張》)
唐詩中有很多形容詞“好”。如:
(7)不畏芳菲好,自緣離別啼。(趙嘏《垂柳覆金堤》)
(8)聊乘風日好,來泛芰荷香。(張九齡《東湖臨泛餞王司馬》)
說某某人、風景、事物等很美好、良好,這帶有人一定的主觀性,不過主觀性並不強,因為雖然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觀點可能不同,且眼光存在差異,或者感情因素不同。但是事物的好壞往往具有客觀的社會基礎,並存在一定的評價標準,眼光不同一般還不至於以醜為美、以惡為善等,因而根本上,用來形容人、風景、事物等的形容詞“好”是靜態的,這類“好”可以用於對人或事物的評價,但是評注性功能並不強,在話語中主要也是用於客觀地敘述,當說什麽事物好時,言語雙方也多是將此類“好”當作一個客觀事實(即預設)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這點從例(5)~例(8)就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