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語氣詞“後”

字體:16+-

“後”也是在晚唐五代新產生的一個語氣詞,用例不多,兼有假設和停頓語氣功能。張相是較早提及“後”這一用法的:“後,猶‘嗬’或‘啊’也,王周《問春》詩:‘把酒問春因底意,為誰來後為誰歸?’‘後’字為語氣間歇之用,猶雲‘為甚來嗬又為甚歸去也。’王為五代時人……《董西廂》一:‘說謊後,小人圖甚麽?’又:‘若不與後,而今沒這本話說。’此為張生借廂時之說書人之口氣,言假若西廂不借與張生嗬,那是根本取消,連這本《西廂記》也沒有了……‘是人後,疾忙快分說,是鬼後,應速滅。’按王實甫《西廂》四之四,此四語承用《董西廂》原文,兩‘後’字均作‘嗬’字,益可證‘後’字即‘嗬’也……以上所述各‘後’字,總之均相當於‘嗬’或‘啊’也,字亦作‘後’。”[15]可以看到,張相對語氣詞“後”的語氣功能“假設”“停頓”概括得極為準確,同時也談到了“後”後來演變為“嗬”這一事實。

(一)形成過程及機製

孫錫信認為語氣詞“後”是在晚唐五代從方位詞“後”虛化而來[16];江藍生卻指出是由於時間詞“後”使用在未然語境中,逐漸帶有假設語氣,並慢慢演變為假設助詞,稍後又衍生出停頓語氣的[17]。江藍生的觀點極為精當。追根溯源,雖然時間詞“後”也源於方位詞“後”,方位詞、時間詞、語氣詞“後”都是一根藤上的瓜,但是語氣詞“後”卻與方位詞“後”沒有直接的演變關係。

時間詞“後”先秦就產生了,一般接在動詞性結構之後構成“VP後”,“後”為中心語,因而也可以變換成“VP之後”。“VP後”最初大多用於已然語境,表具體的時點或時段,如“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左傳·僖公九年》),但是入唐以來,“後”開始較多使用在未然和將然語境中。唐詩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