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第四節 從名詞到語氣詞:裏、後[1]

字體:16+-

一、語氣詞“裏”[2]

(一)晚唐五代的語氣詞“裏”

語氣詞“裏”[3]在晚唐五代已經出現了少量用例。如:

(1)一頭訓誨交(教)仁義,一伴求婚囑作媒。佛向經中說著裏,依文便請唱將來。(《敦煌變文·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

(2)後明皇帝幸蜀,至中路,曰:“岧郎亦一遍到此來裏。”(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正編)

(3)若是某甲,不得在這裏虛過一生,因此大眾總裝裏。(《祖堂集》卷八)

上麵三例“裏”都表申明、強調語氣,同時又略帶一點誇張意味,可以譯為現代漢語的“呢”。比較例(1)與下例(4):

(4)三年乳哺猶為可,十月懷擔苦莫裁。佛向經中親自說,道如何擎重擔也唱將來。(《敦煌變文·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

例(1)和例(4)出於同一篇變文,例(1)作“佛向經中說著裏”、例(4)作“佛向經中親自說”,兩句大意相差無幾,區別在於語氣詞“裏”的有無。《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乃為宣講父母恩情的變文,一般是敘述一段而後唱一段,每段最後多有“……唱將來”這樣的字眼。“佛向經中說著裏”的“裏”表申明、強調語氣:佛也知道父母的苦和累啊;“佛向經中親自說”中沒有語氣詞“裏”,不過卻有副詞“親自”。

項楚說道:“裏:語氣詞,即後世之‘哩’、‘呢’。《祖堂集》卷六《投子和尚》:‘趙州雲:若與麽,和尚來時,莫向他說納僧在裏。’《新編分門古今事類》卷二《岧郎似我》:至中路,曰:岧郎一度到此來裏。”[4]

(二)形成過程及機製

語氣詞“裏”在晚唐五代用例不多,入宋以來出現了其他變體字如“俚”“哩”等,並有較多用例,關於“裏”在宋代以後的發展演變,學界多有討論,至於語氣詞“裏”的形成過程及機製,目前討論極少。太田辰夫推測來源於表處所、方位的名詞“裏”,並說與上古漢語的“焉”類似[5]。太田氏的觀點後來得到吳福祥、孫錫信等的讚同,吳福祥曾舉了如下一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