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氣的類別和句子的類別並不是一一對應的,語氣詞的種類以及所表語氣的種類要大大超出句子的種類,同一個語氣詞也並非隻能出現於一種句式。傳統作法將句子根據語氣、功能分為四類,然後將語氣詞的語氣功能也根據句子分成四類,這其實是循環論證,同時也忽視了語氣詞的語用功能。
本書對語氣詞語氣義的確定主要從以下三方麵入手:
1.通過對語氣詞來源的考察,借助它產生、形成的最早語境來確定語氣義。因為語氣詞的產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動因,而這些動因肯定又會影響到它的語氣義。比如“焉”,可以使用於陳述句、祈使句和疑問句中。如:
(1)公子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國語·晉語四》)
(2)人之知力,不能為焉!(《墨子·非儒下》)
(3)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莊子·田子方》)
以往很多學者據此認為“焉”字就可以表示陳述、祈使(感歎)、疑問等語氣。但如果對它的來源進行考察,就可以發現,它是從指代詞演變而來,內因就是指代詞“焉”具有提示功能,隨著指代義的弱化,慢慢就演變為語氣詞。語氣詞“焉”的基本功能也是表提示。
2.考慮語氣詞發展的曆時因素。一些語氣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語氣義慢慢就會有所變化、發展,原有的語氣義可能消失,新的語氣義可能產生,或者原有的語氣義繼續存在,同時衍生出新的語氣義。比如“者”本來表停頓語氣,即現代語言學界所說的話題標記,沒有假設語氣,但是由於經常使用於假設句中,加上話題標記與假設語氣(標記)往往具有同一性,因而慢慢就帶有了假設語氣,即假設語氣義是後來才出現的。“者”的假設語氣衍生過程也是詞義沾染的過程,不過不是沾染其他詞的詞義,而是沾染的句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