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哪些屬於語氣詞呢?在中國的傳統語言學階段,語氣詞的範圍沒有明確界定,故而常常與助動詞、語氣副詞等有交叉的現象,《馬氏文通》在界定助字(語氣詞)時提出了兩個標準:1.用於句末(送末者,即結煞實字與句讀之謂也);2.表達語氣(若語氣之輕重,口吻之疑似,動靜之字無是也,則惟有助字傳之)[12]。這兩條標準為現代絕大多數學者所讚同,後來雖然還有學者曾擴大過語氣詞的範圍[13],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語氣詞,主要指的就是句末語氣詞。
在此,有三類詞還需要作一番說明:
第一類是古漢語中句首的“夫”“其”等,很多人稱之為句首語氣詞,或稱為發語詞,這和我們所確定的語氣詞有一定差別,它們是不是語氣詞當然可以再討論,但不屬於本書研究的範圍。第二類是一些常用於句末的語氣詞,如古漢語中的“也”,現代漢語中的“呀”“吧”“啊”等,它們也常常出現在句中。比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論語·陽貨》)“也”表停頓,使語氣舒緩。又如,“爸爸吧怎麽又出去了?”“你呀小心一點。”(對句中“吧”“呀”等的解釋可以參看胡明揚[14]、方梅[15]、曹逢甫[16]的論述)“也”“吧”“啊”等出現於句中還是語氣詞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它們用於句中與句末時的話語功能及語氣功能並不完全相同,本書承認句中“也”“啊”“吧”等的語氣詞地位,但句中語氣詞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古代漢語中另有一些語氣詞主要出現於複句的前一小句末。如“者”:“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韓非子·有度》)再如“時”:“太子若出城北門時,唯願諸天,勿複現於不吉祥事複令我子心生憂惱。”(劉宋·求那跋陀羅:《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者”“時”等都在小句末,我們仍把它們看做是句末語氣詞,其形成過程、機製及用法本書也做了較詳細的探討。第三類是“看”“來”“了”等,如“良久,澄清,瀉去汁,更下水,複拌如初,嗅看,無臭氣乃止。”(《齊民要術》,卷四)“什摩劫中曾欠少來?”(《祖堂集》,卷十四)“居士奪卻拂子了,卻自豎起拳。”(《景德傳燈錄》,卷八)一些學者不將它們列入語氣詞,而分別當作嚐試態助詞(“看”)和事態助詞(“來”“了”),與語氣詞分立。我們的觀點是,如果將詞匯係統視為一個原型範疇,那麽語氣詞係統中各成員的地位並不相等,根據其出現頻率、在係統中的地位等可以將其區分為典型成員、非典型成員等,因而在確定語氣詞的範圍時,應當承認那些非典型成員的地位。我們的處理辦法是將“來”“看”等都歸入語氣詞,因為本書的語氣範疇大致包括了語氣和情態,嚐試態、事態等表情態的助詞自然也應該歸入語氣詞。另外,它們的句法和語用功能往往有相通的一麵[17]。比如,“(太祖)乃手書與行曰:‘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三國誌·劉司馬梁張溫賈傳》)“來”就同時表狹義的語氣和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