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語氣詞種類和數量

字體:16+-

這一時期使用的語氣詞大致有“乎”“焉”“耳”“爾”“矣”“也”“邪”“耶”“哉”“與”“者”“在”“裏”“聻”“無”“摩(磨)”“著”“後”“好”“來”等。數量和種類似乎很多,但是細細分析,卻有如下特點:

1.“在”“裏”“聻”“無”“摩(磨)”“著”“後”“好”等都是這一時期新衍生的語氣詞,它們的發展演變情況也各個不一。比如“無”在南北朝已經可以出現於“VP無”中,不過那時主要還是否定詞,而初唐的“磨”、晚唐的“摩”等都是“無”的音變字;“聻”源於中古特指問句中“爾”的音變;“在”初唐就產生了,與它不同源但後來替代了它的“裏”在晚唐才出現;“後”與“好”也出現於晚唐五代,雖則不同源,元代以來卻合為“嗬”字;祈使語氣詞“著”源於動態助詞“著”等。有關這些新語氣詞的衍生過程、機製及語氣義在第二節至第五節、有具體討論,此處不贅。

2.“乎”“焉”“耳”“爾”“矣”“也”“邪”“耶”“哉”“與”“者”等都是產生於上古,中古時也有較多使用,而到了唐五代,則主要使用在一些文言色彩較濃的文獻中,用法也較單一,至於接近口語的文獻則較少使用。例外的是“也”,由於新功能(表現時相關性)的發展,白話文獻中使用仍然較多。孫錫信對這一時期文言語氣詞的使用情況概括得挺好:“文言語氣詞不僅在文人的仿古之作中沿用,在口語和接近口語的文獻中也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口語與文言脫節以後,口語中使用文言語氣詞有如穿靴戴帽,時有尺寸不合的情況,這就使口語文獻中的文言語氣詞發生某些變化;其一是口語文獻中文言語氣詞的使用不甚規範,表現出變的趨勢;其二是有的文言語氣詞在運用中發生音變或滋生新的用法,表現出與上古、中古不同的麵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