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語氣詞的具體用法及數量在“晚唐五代語氣詞係統”一節裏有詳細討論,此處簡單介紹幾個從上古、中古傳承而來的語氣詞,重點談談它們在唐代以來的變化。
(一)也
“矣”的萎縮始於魏晉,隋唐以來這一趨勢非常明顯,而萎縮所帶來的空缺被“也”所占據,因而“也”的使用呈現出與其他文言語氣詞不同的特點:其他文言語氣詞在萎縮,而“也”的使用卻在擴大,無論在數量還是用法上都有所發展,這一趨勢一直維持到宋代,直至“了”的出現及繁衍。
因而隋唐以來“也”表現時相關性的用例急增。如:
(1)書中又雲:“春大郎、神一郎等乘明州張支信船歸國也。來時得消息:已發也。”(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2)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李商隱《病中早訪招國李十將軍遇挈家遊曲江》)
(3)軍中計議迎鎰,遂遇害也。(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較多的“了也”。如:
(4)我聞解了也,次弟處唱將來。(《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一〉》)
(5)僧微笑曰:“此有人道了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
(6)司徒手拍頭雲:“著他了也。”(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正編)
上三例“了也”還是跨層結構,即“了”是動態助詞,“也”是表現時相關性的語氣詞,兩者隻是在線性序列上緊鄰。跨層結構“了也”的融合發生於宋代以後,動因是“了”進一步虛化為語氣詞,劉勳寧通過一些方言資料認為現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了”就是“了也”合音而成。
這一時期“也”還有不少表停頓、作話題標記的,用於假設句的卻很少,這可能與“時”“後”等的出現有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