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三、用法和用例

字體:16+-

這一時期言文脫節非常嚴重,總的來說,中土文獻的文言色彩較濃厚,特別像《文心雕龍》這樣的文人作品更是如此,《世說新語》《殷芸小說》等的口語色彩較多,中間大量的對話更完全是當時的口語。譯經為混合語體,口語色彩非常明顯。中土文獻與譯經在語體、詞匯方麵雖然還沒有完全脫節,但是已經反映出諸多差異,為了更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語氣詞的使用特色,特將每個語氣詞在中土文獻及譯經中的用例數都標注在總次數後麵。

(一)矣

共1646例(1628∶18,指中土文獻與譯經中數量之比,後同)。可以出現於陳述句、感歎句、反詰句等。

1.陳述句(1587例)

(1)民命不存,國則滅矣。(《賢愚經》卷八)

(2)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世說新語·識鑒》)

“矣”的語氣義自上古以來沒有什麽變化,主要仍表動態的陳述語氣(現時相關性)。偶爾也有用於靜態陳述句的。如:

(3)(庾稚恭)親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世說新語·豪爽》)

2.感歎句、反詰句等(59例)

(4)又歎曰:“羊叔子去人遠矣!”(《世說新語·賞譽》)

(5)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矣?(《文心雕龍·風骨》)

“矣”中土文獻中的用例遠多於譯經,而在中土文獻中口語色彩較濃、對話語體較多的《世說新語》《殷芸小說》《後漢書》等文獻中“矣”的使用又要少於主要為敘述語體的《水經注》《齊民要術》等,這表明“矣”作為一個文言語氣詞,在口語中的使用在逐漸萎縮。

(二)也

共6726例(6344∶382)。表確認、判定語氣,主要出現於靜態陳述句、疑問句和感歎、反詰句中;也可出現於動態的陳述句,表現時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