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語料的內部差異

字體:16+-

雖然這些文獻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大致反映出南北朝末期的語氣詞概貌,但是,作為單個的個體,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反映在中土文獻與譯經上,就是中土文獻內部、譯經內部,語氣詞的使用也存在差異。換言之,不同內容、語體、作者風格等,都會影響語氣詞的使用。因此,在對這一時段語氣詞係統進行描寫之前,先來看看所選取語料的內部差異(見表3-2)。

表3-2 語料的內部差異

續表

從表3-2可知,我們所選取的語料中,語氣詞的總體出現頻率為7.59‰,不過很顯然,不同文獻中語氣詞出現的頻率是不一樣的。比如《文心雕龍》達到了20.29‰,而《雜阿含經》隻有2.65‰。為什麽文言程度更高的《文心雕龍》語氣詞的使用頻率反而遠遠高於《雜阿含經》及其他文獻呢?原因在於,《文心雕龍》中有大量的“矣”和“也”,這屬於典型的文言語氣詞,這些典型的文言語氣詞在口語中正在逐漸萎縮,因此,同為中土文獻的《世說新語》,因為口語程度較高,“矣”和“也”的使用頻率反而遠遠不如《文心雕龍》了。《水經注》中“矣”和“也”較多,也緣於此。

在第二章,我們統計的“戰國末至漢初”這一時段語氣詞的使用頻率為20.58‰。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語氣詞在口語中逐漸萎縮;同時,一些新興語氣詞的使用還沒有大量擴展開來(比如“不”“時”等),導致這一時期的語氣詞使用頻率遠不如上一時期。就是新興語氣詞“不”“時”等,也體現出明顯的語體差異,中土文中獻隻有口語程度較高的《世說新語》出現了不少“不”,“時”更是隻見於譯經中。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土文獻與佛教譯經在語氣詞使用上的差異,特列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