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範圍及語料的選取
中土文獻共829373字[2],包括:《後漢書·帝紀》《宋書·本紀》《世說新語》《水經注》《齊民要術》《文心雕龍》《殷芸小說》。漢譯佛經共811286字,包括:《過去現在因果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賢愚經》(元魏·慧覺)、《百喻經》(南朝齊·求那毗地)、《雜阿含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南朝宋·施護)、《佛說帝釋所問經》(南朝宋·法賢)。
以上語料合計約164萬字,年限在公元440~540年,時間相對集中,便於共時描寫。因為經過東漢、魏晉、到南北朝,(從《史記》算起,有530~630年)這時的語氣詞係統已經體現出了一些與戰國末西漢初不同的特點,對這一時期的語氣詞及係統進行描寫並與上一時期作比較,就會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演變規律。
中土文獻包括了史書、文論、小說、科技、地理等各方麵,都是這一時期較有代表性的語料。《後漢書》和《宋書》因篇幅過長,我們選取的是《本紀》部分。
全部語料中譯經與中土文獻的比例大致相當。譯經的語言特點以及與中土文獻的差異前人多有論及,相對而言,譯經比中土文獻的語氣詞要豐富,更多地體現出當時口語的特點。描寫中古漢語語氣詞係統,譯經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