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並非“耶”的異文
現今發現語氣詞“那”的最早用例出自《後漢書·逸民傳》:
(1)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
太田辰夫提到程曉的《嘲熱客詩》也有一例[1]:
(2)疲瘠向之久,甫問君極那?
王力指出:“在唐宋的史料裏,我們還沒有發現這種‘那’字,在元曲裏,表示疑問語氣的‘那’才普遍運用起來。”[2]正因為“那”的使用如王力所說中間似乎有一段空缺,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裏懷疑“那”是“耶”的異文。朱慶之利用漢文佛典裏大量的異文材料,發展了高名凱的觀點,認為“那”就是“耶”的誤文,“那”的出現是文字影響語言的結果,他說:“由於這種誤字在佛典裏有較多的保留,故而影響了五代北宋的禪師。由於禪師們的模仿使用,這個誤字就成了活的語言裏的一個詞。”[3]在譯經中確實有很多“那”“耶”異文的材料,如:
(3)阿難言:“如卿語,佛有不得自在耶?”(東漢·安世高《處處經》)——日本宮內省圖書寮本(舊宋本)作“那”
(4)僧於汝有何利益?能為汝活男活女?能至王家斷理官事那?(東晉·佛陀跋陀羅《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一)——日本正倉院聖語藏本、明本作“耶”
(5)汝實斫此樹那?(姚秦·竺佛念《鼻奈耶》卷三)——宋、元、明、宮四本都作“耶”
(6)世間乃有是人耶?(《鼻奈耶》卷七)——宋、元、宮三本作“那”
那麽中古漢語中到底有沒有語氣詞“那”,擬或譯經中的“那”僅僅是“耶”的異文呢?朱文後,有多位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他們都不讚同朱慶之的觀點,而認為中古漢語中確實存在一個語氣詞“那”,如柳士鎮[4]、蔣宗許[5]、孫錫信[6]、蔣驥騁、龍國富[7]等。首先他們認為盡管譯經中確實有很多“那”“耶”異文用例,但是同樣也存在一些沒有異文的用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