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的“來”可以表事態和祈使語氣。如:
(1)汝從大海安隱而還,為何所得耶?即答言:“得此如意寶珠來。”(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四十六)
(2)如我先見多種殿來,百千殿來,初未曾見如此山峰毗琉璃寶如是光明。(元魏·瞿曇般若流支《正法念處經》卷四十)
(3)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於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蕭齊·求那毗地《百喻經》卷三)
例(1)、例(2)表事態,例(3)表祈使語氣。
表事態的“來”主要肯定、確認在過去的時間裏事態出現了變化,指明某一事件、過程是曾經發生或過去完成了的[3],現在學界一般稱為事態助詞而非語氣詞。不過有些“來”的“曾經”義很弱,和一般狹義的語氣詞也沒有什麽分別。如:
(4)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為汝吹來。(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
(5)(太祖)乃手書與行曰:“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三國誌·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一)上古漢語中是否存在一個語氣詞“來”
一些學者認為語氣詞“來”出現於先秦。如何樂士等認為如下兩句的“來”表祈使、勸勉語氣[4]:
(6)雖然,若必有以也,嚐以語我來。(《莊子·人間世》)
(7)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孫錫信也認為先秦漢語中的“來”就有虛化的痕跡,用在感歎句後麵加深感歎語氣,也可表祈使語氣[5]。如:
(8)子桑戶死……(孟子反、子琴張)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莊子·大宗師》)——感歎語氣
(9)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莊子·人間世》)——祈使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