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從中土文獻與譯經中“時”的使用差異看假設語氣詞“時”的產生

字體:16+-

(一)東漢譯經中的“時”還是時間名詞

中土文獻與譯經在詞匯、語法上存在一定差異,這已經是學界共識,在“時”的使用上差異更是明顯。龍國富認為假設語氣詞“時”在東漢時已經出現,譯經中共13例[4]。此處轉舉數例如下:

(6)若所有比丘過世時,從如來無所著正覺……若所有比丘從後世來者,從如來無所著正覺。(東漢·安世高《佛說四諦經》[5])

(7)若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思惟十二因緣不可盡。(東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卷九)

(8)佛語須菩薩:“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思惟視十二因緣不可盡。”(東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卷九)

(9)若王乘時,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修行本起經》卷上)

從上舉用例來看,東漢譯經中的“時”確實可以使用在表假設的未然語境中。例(6)中前麵使用“若……時”,後麵使用“若……者”,前後文“時”“者”對舉。不過客觀地說,對舉並不能證明“時”就是假設語氣詞,隻能說明“若……時”和“若……者”的功能大致相近。例(7)和例(8)是同一章的上下文,例(7)前有假設連詞“若”,例(8)無,“時”的未然語境也是很顯然的。例(9)也是假設的未然語境。

上舉各例“時”是否就是假設語氣詞呢?恐怕未必,上麵數例“時”仍然具有一定的時間義,一個顯然的特征就是都可以用“的時候”替換,我們檢視了龍國富所舉其他用例,也都可以用“的時候”替換,也就是說,它們表達的仍是時間義,不過是一種未然的時間,加上前有假設連詞,因而時間義有所淡化,龍國富將上麵數例“時”分析為假設語氣詞也正在此。

時間範疇和語氣範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時間是客觀存在的,而語氣卻是人們在言語交際中附著在語句上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而我們認為判定“時”是不是語氣詞,一個顯性的標誌就是它是否具有時間義,有則是時間名詞,無就是語氣詞。據此,我們認為東漢譯經中的“時”仍是時間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