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藍生主要利用王梵誌詩以及寒山詩、拾得詩等其他一些唐代語料,對“時”的語法化曆程、機製進行了細致描繪,並指出假設語氣詞“時”的出現不晚於初盛唐[1]。後來龍國富指出姚秦譯經中已經存在假設語氣詞“時”,並且在東漢譯經中,“時”就可以開始表假設[2]。關於“時”語法化的具體時間,後麵還略有討論,此處先將江先生概括的“時”語法化的途徑、機製轉述如下:
作為時間名詞,“時”可以指過去、現在、將來任何一個時段或時點,而隻有假設的行為、事件顯然是尚未發生的,所以表示假設的助詞“時”應是首先從表示將然、未然的時間名詞虛化而來。① VP時≈VP。在“VP時”表示未然的短語或小句中,“時”表時間的意義弱化,“VP+時”主要強調的是VP本身,但“時”仍保存有時間意義;如“錢財隻恨無,有時實不惜”(王067[3]),不過也可以理解成“如果有的話就不吝惜”。②(若)VP時=VP。這時的“VP+時”已經失去表時間的意義,就相當於VP。“時”成為謂詞性話題的標記,有提頓語氣、引出下文的作用。如“若使交他教化時,化盡門徒諸弟子”(《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又如“男女有亦好,無時亦最精”(王288)。這些“VP+時”都不是指時間,而是指行為、動作、性質、狀態或事件本身,大致可以視為假設語氣詞。③“VP時”用在非假設句中,如並列對舉句、推論句與讓步轉折句,這些句子在語義或句式上跟假設句有共同性。④ NP時=NP。元明時,“時”出現了在名詞主語後麵表示語氣停頓的,如“新羅參時,又好,愁什麽賣”(《老乞大諺解》2b7)。
江藍生還指出,隨著語法化程度的加深,“時”的語法功能也隨之擴大,即“時間名詞→時間名詞到假設語氣詞兩可→假設語氣詞→一般停頓語氣詞→名詞話題標記”。假設語氣詞、一般停頓語氣詞、名詞話題標記是“時”語法化程度不同的三個層次;假設助詞跟話題標記的語義聯係最為緊密,一般停頓語氣詞次之,名詞主語後的“時”語法化程度最高,是典型的話題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