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語氣詞“時”產生於魏晉時期。如:
(1)若為眾生演說法時,應先稱揚佛之神德。(姚秦·鳩摩羅什《佛說華手經》卷七)
(2)若失火時,若見虎狼師子猛害之獸,若見欲來級其頭者,若見父母喪亡兄弟姊妹及諸親友知識死者,見如是等種種愁苦之事,不驚不怖,亦不憂惱。(後秦·鳩摩羅什《大智度論》卷七十六)
(3)若夜坐時,作月光想;若晝坐時,作日光想。(姚秦·鳩摩羅什《禪祕要法經》卷上)
例(1)“若為眾生演說法時”指的是一種泛時的行為,即等於“若為眾生演說法”,“時”的時間義非常弱。例(2)“若失火時”單從字麵看,似乎既可以理解為“如果失火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如果失火”,但是句末說“如是等種種愁苦之事”,則可知“若失火時”指的是“失火”這一事件,而非“失火的時候”,因而此句“時”的時間義已經徹底喪失。例(3)“若夜坐時”“若晝坐時”都指“夜坐”“晝坐”這一動作,而非時間。
假設語氣詞“時”產生的標誌就是一些“(若)VP時”等於“(若)VP”,而非“VP之時”。魏晉時期的假設語氣詞用例非常少,且全部出現於譯經;南北朝時期用例有所增加,不過還主要限於譯經。如:
(4)若無佛時,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複無辟支佛時,有諸五通學仙之徒。(元魏·慧覺《賢愚經》卷五)
(5)太子若出城北門時,唯願諸天,勿複現於不吉祥事複令我子心生憂惱。既心願已,遂敕禦者,太子若出,當令乘馬使得四望見諸人民光麗莊飾。(劉宋·求那跋陀羅《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
例(4)“假使複無辟支佛時”明顯說的不是“沒有辟支佛的時候”而是“假使沒有辟支佛”。例(5)“太子若出城北門時”與“太子若出”對舉,可以看出“時”的時間義已經極弱,而假設意味卻很濃,刪除了也不影響語義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