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關於“不”虛化程度的討論,“不”從副詞向語氣詞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度卻是肯定的,這也造成了它最後在疑問語氣詞係統中被淘汰。南北朝時期,“無”開始進入“VP-neg”格式,唐代以來“VP無”普遍可見。關於“無”替換“不”,吳福祥認為是為了解決“不”的形義矛盾,因為在漢魏六朝的“VP不”已經分化出甲類(反複問句)和乙類(是非問句);在乙類裏“不”已經虛化為語氣詞,語義、功能都變化了,字形卻依舊,“無”進入乙類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至於“無”進入甲類“VP-neg”式,吳福祥說:“‘VP-neg’式反複問句是動詞的肯定形式和稱代性否定詞並列在一起,讓答者選擇其中一項來回答。作為回答者,若要選擇其中的否定形式,應該重複問語中的否定詞。但是例(45)[按:例(45)是原文中的例句編號,此處當為下例(17)]中‘VP’後麵是‘不’,回答卻用‘無’,這裏問語與答語之間出現了用詞的矛盾。此外,六朝時像例(45)述語為‘有’句末用‘不’的‘VP-neg’式多見,其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詞匯上也呈現出不一致性。這兩種因素可能是誘發‘無’進入甲類‘VP-neg’(反複問句)式的原因。”[32]如:
(17)意謂王曰:“聖人有情不?”王曰:“無。”(《世說新語·文學》)
(18)帝問曰:“是卿何物?有後不?”權潸然對曰:“亡伯令問夙彰,而無有繼嗣。”(《世說新語·言語》)
吳福祥的觀點很有見地,不過我們仍有一點疑惑。在同一頁裏,吳福祥說到了“無”分別可以進入“VP-neg”式的甲乙兩類。進入甲類是因為問語和答語的矛盾以及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的不一致造成的;進入乙類是為了解決“不”的形義矛盾。問題在於:如果乙類“VP-neg”式(是非問句)中的“不”已經是疑問語氣詞,那麽雖然語氣詞“不”和否定詞“不”存在形義矛盾,但是作為否定詞的“無”卻怎麽可能進入乙類“VP-neg”式去替換語氣詞“不”呢?倒過來,否定詞“無”替換“不”,不正說明“不”也還是否定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