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不”語法化的程度及判定標準

字體:16+-

(一)遇笑容、曹廣順的觀點

遇笑容、曹廣順對中古的漢譯佛經和中土典籍共25部文獻[19]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如下[20]:

趙新[21]、吳福祥[22]認為“寧”“未”“不”“詎”“可”“頗”這些副詞因為語義的限製,不能進入反複問句的句法語義框架,因而如“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陌上桑》)“既還,王長史語劉曰:‘伊詎可以形色加入不?’”(《世說新語·方正》)中的“不”已經喪失稱代性否定功能,虛化成語氣詞了,句子也相應地變成了反複問句、測度問句、反詰問句。但是遇笑容、曹廣順認為,副詞“寧”“頗”等的出現與否與疑問的構成沒有關係,在是非問句中,語氣詞“乎”“耶”等承擔了疑問的功能,隻要有了它們,有沒有“寧”“頗”都是是非問句。同樣,在反複問句中,句中的“VP”和“不”構成的結構承擔了疑問功能,副詞出現不出現沒有影響[23]。再則,中古漢語“Adv-VP不”中的“Adv”實際上並不是現代漢語“Adv-VP”中的“Adv”,它基本上沒有表達疑問的功能,隻是一個用在疑問句中的語氣副詞,因而中古並不存在漢語反複問句中疑問副詞和“不”不同時出現的“語義選擇規律”。

中古以後,部分反複問句轉化為是非問句,轉化的條件是它們表達的語義接近或相同及結構的形式相近。至於“不”虛化的具體程度,遇笑容、曹廣順認為“不”隨著詞義的改變,否定的意思沒有了,成了一個隻表示疑問的虛詞,這個新“不”在與“VP”結合時,也變成了一種新的結構關係,但這種新的結構關係(是非問句)和舊的結構關係(反複問句)在語義上卻是十分接近的,常常無法區分。結構關係的改變(也就是重新分析)使之變成了一種新的句型,而新句型在語義上與舊句型是十分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