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二、語料的內部差異

字體:16+-

上述語料包括史書、諸子作品、兵書、醫書、法律等,因而本身也較龐雜。換言之,雖然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反映戰國末漢初時期的語氣詞概貌,但它們內部也存在一定差異。具體見表2-3:

表2-3 語料內部差異

續表

1.從表2-3可知,不同語氣詞在不同文獻中的出現頻率有較大差異。比如“矣”,在《韓非子》中共出現了496例,而《六韜》中隻有12例,即使考慮到篇幅差異(《韓非子》的字數是《六韜》的6倍多),“矣”的使用頻率《韓非子》仍將近是《六韜》的7倍。再如“爾”,主要出現於《公羊傳》,其次則為《穀梁傳》,而所調查的出土文獻中竟然沒有一例“爾”。

2.戰國末至漢初這一時段,語氣詞的出現頻率是20.58‰,即每千字大約使用20個語氣詞。當然,不同文獻中語氣詞的出現頻率也有差異。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語氣詞的出現頻率隻有3.28‰,而《穀梁傳》卻高達35.47‰,是前者的10倍多。這屬於語體差異。主要原因就是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語料多是律書、日書等,這屬於典型的(正統的)書麵語,而語氣詞卻主要存在於口語中,因此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語氣詞出現頻率較低也就不奇怪了。並且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語氣詞主要是“也”,如“凡良吏明法律令,事無不能也”(《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