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語氣詞主要見於《詩經》。
“斯”古音心支切,“思”為心之切;它們作語氣詞都是記音字,也都可以作襯音字(語氣詞兼作襯音字是上古一個普遍的現象)。[20]作語氣詞時,都表示詠歎,不過在《詩經》中兩者大致有一個分工:“斯”多接於名詞(代詞)後,而“思”則多接於動詞後。如:
(27)哀我人斯,亦孔之將。(《豳風·破斧》)
(28)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小雅·湛露》)
(29)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周南·漢廣》)
(30)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隻”也不知來源,在先秦最早的用法就是語氣詞,表感歎。《說文》:“隻,語已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詩經》《楚辭》《左傳》等有少量用例。如:
(31)仲氏任隻,其心塞淵。(《邶風·燕燕》)
(32)母也天隻,不諒人隻!(《鄘風·柏舟》)
(33)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隻且!(《王風·君子陽陽》)
(34)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隻。(屈原《大招》)
(35)諸侯歸晉之德隻,非歸其屍盟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最近何琳儀、房振三[21]發現,楚簡文字中“也”與“隻”形體關係極為密切,用作語氣詞的“也”有時也寫作“隻”形,因此認為“隻”字隻不過是“也”字的一個異體字。此說甚為可信。據此,“隻且”也即“也且”,《詩經·鄭風·褰裳》中即有“狂童之狂也且”這樣的用例。[22]
“則”《說文》:“則,等畫物也。”段玉裁注:“則,假借之為語詞。”如:
(36)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小雅·正月》)
(37)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大雅·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