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隻見於《楚辭·招魂》,表禁咒語氣。《說文》沒有收“些”字,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也未見解釋,倒是後來的《經典釋文》《玉篇》《廣韻》《集韻》等都指出“些”是語辭(即語氣詞),對其來源則語焉不詳。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三:“《楚辭·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訶也,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沈括的意見恐未必確實,因為梵文傳入中國在《楚辭》之後。
現代學者對“些”也有過一些分析。湯炳正認為,“些”源於“此”的重文,因為古代重文一般是下麵加“二”[17]。他利用苗族招魂的習俗以及苗族招魂時的咒語來解釋“些”,說咒語常在句尾加“寫寫(按:記音字)”,音高而長,屈原所居地與苗人相雜,受他們影響,況且屈原愛取民間文藝體裁,《招魂》就是他吸收少數民族招巫的咒語的形式而成,“些”即“此此”的重文。劉付靖認為,《招魂》中的“些”可能就是《周禮》中所記的“柴”,即一種祭祀儀式而不是語氣詞[18],不過蔣瑞否定了劉付靖的說法,認為《周禮》中的柴祀是西周“天”的觀念產生以後的產物,與《招魂》的“些”並不同義,“些”就是一個語氣詞[19]。
“些”語氣詞的用法可以確認,至於來源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