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三、語氣詞“爾”[28]

字體:16+-

關於語氣詞“爾”,學界有過一定的研究,不過主要關注的是“爾”怎麽會演變為“呢”,以及“爾→呢”的具體途徑,而對“爾”本身的研究,如產生、形成及語氣義等就很不夠。在語料的選取上,也側重於《公羊傳》以後即漢代以降的文獻。綜合當前的研究,我們認為還有三個問題需要繼續探討:

1.形成途徑及過程、機製。語氣詞“爾”源於指代詞“爾”的虛化,這點前人多有提及,從已發掘的語言事實來看,這一觀點當可以確信。但是語法化的途徑、規律和機製是什麽呢?這方麵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語言研究中,發掘出一個語言現象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曆史語法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對已有的語言演變事實進行解釋。

2.學界討論疑問語氣詞“呢”,往往追溯到《公羊傳》中“何隱爾?”這類“爾”,卻不太關注陳述句如“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荀子·非相》)中的“爾”。馮春田推測道:“《公羊傳》一類疑問句的‘爾’字很可能就是由指示代詞‘爾’而來的(由指示代詞的表達轉化為助詞的表達)。”[29]而後,龍國富生發了馮春田的觀點,他說:“它最先是指代詞,用在句子的末尾,由於長期與疑問語氣助詞在一起,受到疑問語氣的浸染,慢慢地由指示詞虛化成表疑問的語氣助詞。”[30]那麽陳述句中的“爾”和疑問句中的“爾”是一種什麽關係?“爾”怎麽會出現於特指疑問句中?

3.語氣義。陳述句中的“爾”很多學者如楊伯峻[31]、孫錫信[32]、李佐豐[33]等認為表限製語氣,相當於“耳”;郭錫良卻認為表提示語氣(提示情態)[34];楊樹達認為“爾”字可以表達限止、決定、疑問三種語氣[35];江藍生也認為陳述句的“爾”表決定語氣[36]。那麽孰是孰非?另外特指疑問句中的“爾”語氣義又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