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第二章 先秦至西漢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字體:16+-

第一節 語氣詞的起源及先秦至西漢語氣詞概況

一、語氣詞的有無源於語言類型的不同

任何一種語言都具有語氣(和情態)範疇,但是不同類型語言之間表達語氣的手段差異很大。像印歐語係、拉丁語係等一些形態豐富的屈折型語言,它們主要借助結構式的屈折變化來表達語氣和情態;而形態變化較少或根本就沒有形態變化的孤立型或分析—孤立型語言,表達語氣時則主要借助詞匯手段如語氣詞、語氣副詞等。從目前已發掘的語言資料來看,具有語氣詞的語言大多屬於漢藏語係。比如藏語、維吾爾語、鄂溫克語、哈尼語、黎語、基諾語、白語、阿儂語、彝語、景頗語、阿豪姆語、布芒語、勒期語、苗語、傣語、仫佬語、巴哈布央語、噶瑪蘭語、他留話、東幹語、布幹語、莽語、拉祜語、阿昌語、京語、布朗語、嘉戎語等。對這些語言的語氣詞或其他語氣表達手段進行研究,就具有很高的類型學價值。

那麽形態變化豐富的語言和形態變化貧乏的語言為什麽在語氣詞的使用上有這樣大的差異呢?已有研究成果顯示,語氣詞大多來源於實詞或者詞義較實的詞,如動詞、名詞、代詞、副詞等,也有一些來源於其他詞義較虛的詞,如量詞、結構助詞等,也就是說語氣詞大多源於他類詞的語法化。鮑爾·J.霍伯爾(Paul J.Hopper)和伊麗莎白·克勞絲·特拉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對一些語言的語法化規律進行過總結,得出了一個語法化模式(pattern):實義詞→語法詞→附著詞→屈折詞綴[1]。同時又說:“在分析—孤立型這樣的語言裏,語法根本不可能造成屈折形態成分的產生。”[2]這就指出了語言類型不同,語法演變的方式、途徑和結果也就相應不同。後來吳福祥總結了漢語及其他一些漢藏語係的語言有關語法化的研究成果,指出漢語語法化遵循這樣一個模式:實義詞→語法詞/附著詞→詞內成分。並認為這一模式是由語言的結構特點造成的,這一規律也適用於其他一些分析—孤立型語言[3]。